各教学单位:
为精准把握教学目标达成情况,提升学生学习质量,着眼于“以学生未来为本”,以“工程思维、工匠精神和人文素养、职业素养、技能素养”育人目标为引领,持续深化产教融合,落实“上好一堂课”,依据学校相关安排,现启动本学期期中考核工作,具体内容如下:
一、目的和意义
(一)知识巩固与强化
帮助学生在学期中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,整合知识体系,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、理解,尤其是运用转化方面。
(二)能力训练与强化
通过期中的“阶段性综合性考核项目”,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复习准备时间与内容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、自主学习能力,从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,加强学生自治。同时,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、心理素质、写作能力、表达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,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创新能力、工程思维能力和工匠精神。
(三)及时总结与优化
根据期中综合性考核结果,结合日常作业、测试等学习情况,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目标达成情况,强化过程评价的有效性,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计划,与期末评价形成有效互补,构建科学多样的评价体系。
二、基本原则
着力推动从“以教定学、成绩导向、知识本位”向“产学定教、成果导向、能力本位”转变,强化对生产现场适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。此次考核通过项目/任务/单元/模块/情景的考核设计、实施与评价,注重考察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习得和素养养成。
三、组织实施
(一)范围
1.思政部、基础部、体育部、心理中心:各单位需推选一门公共课参与本次期中考核。
2.各学院:依据本学期现行教学计划,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情况选取课程。原则上,所选课程数量应不低于本学期运行课程总数的20%。各学院需综合考量专业特点、课程重要性等因素,确保选取的课程具有代表性,能够准确反映学院整体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状况。
3.考核场地选取:在确定考核场地时,应优先选择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场所。实现考核与现实工作场景的深度融合,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。
(二)考评方式
主要采用“成果展示+讲解+答辩”的形式考评,可以是个人或小组方式。考虑公共课人数较多,可以通过竞赛或者活动形式组织。
(三)考评手段
可以运用考试系统、学习通、泛雅课程等学校教学平台或其他信息化、人工智能手段,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,用于考核题目发布、资料收集(含音视频等)、过程互动、结果评价、数据分析等。
(四)成果形式
1.作品类:包含但不局限于论文、报告、设计方案、设计图表、画作、海报、宣传册等。
2.产品类:主要指生产加工实物。
3.展演类:主要指现场演示或实验、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、模拟训练、视频录制等。
(五)成绩评定
推行期中考核,是学校重要的评价制度设计,课程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命题、自主设计考核内容、自主设计评价标准,考核成绩纳入学生本门课的学业成绩。
四、工作要求
(一)课程确定
各教学单位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,精心规划、合理安排,扎实推进课程期中考核的各项工作,确保有序、高效进行。
(二)考核内容与方案设计
相关课程主讲教师确定考核题目、内容及评分标准,确定考核时间、场地、条件需求等,并形成考核方案,由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后报单位负责人审批,并向教务处备案。若方案中有需要教务处协调保障的条件,提前与教务处做好沟通工作。考核方案(模版见附件1)、考核安排汇总表(模版见附件2)于4月22日前报教务处。
(三)考核实施时间
期中考核时间段:原则上在5月10日前完成,有特殊需要,经院(部)批准可适当延长。
(四)学校将组织力量对期中考核工作开展观摩、督导 。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绩效考核
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,推动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,各教学单位应将期中考核组织情况,纳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和学院绩效奖励,并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。
(二)教师课题支持
教师有关于课程考核评价的教研教改项目,优先给与支持。
(三)学生激励
对展现成果优秀的学生可提请学院认定表彰,颁发证书并将其纳入学生评先评优范畴。
教务处联系人:韩朝峰
附件:
1.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核课程考核方案
2.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课程考核安排汇总表
教务处
2025年4月16日